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北京海淀理工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语文试卷

2020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

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

北京市十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2020年6月西 城 区 高 三 二模模 拟 测 试语 文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微写作讲评及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①优秀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②评阅标杆文

海淀区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一模范文

2020年北京高三朝阳一模作文范文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一模标杆文(议论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议论文范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记叙文范文

 202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范文

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二模作文标杆文—《站在十字路口》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2019—2020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西城高三(下)6月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高考练习二模语文

2020北京房山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古文阅读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微写作、写作)教师版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考语文查漏补缺试题

《论语》理解练习题2

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高考2020年语文押题试卷

2012——2019年高考北京卷高分作文选读

2020 年北京高考押题训练系列 (训练项:古诗文·现代文·大作文)


大兴区2019-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一语文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北京延庆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丰台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房山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海淀中关村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交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理工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无答案)

2020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八一学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及答案解析

2020北京101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北京市密云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北京丰台高一(上)期中语文

2020北京师大二附高一(下)期末语文

2019-2020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2020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房山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四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平谷高一(下)期末语文


北京101中学、四中新高一分班考试语文真题合集

北京首师大附中新高一分班考试模拟试题(语文)

2016北师大实验中学新高一分班考试语文真题

2020北京顺义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海淀理工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07.

出题人:高一语文组  总分:100  时长:120分钟

(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    ,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饰”中的“讳”,读音为huì。

B. “班姑蔡女”中“班姑”,指《汉书》作者班固的妹妹班昭。

C. “戕害”中的“戕”,第一笔是“”(竖折)。

D. “不矜不伐”中的“矜”,与“矜持”中的“矜”,意思相同。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追求集大成B. 健康的基础的美

C.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 无意间承传了一些古已有之人文精神

3. 请把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并把序号填入材料二的横线处。

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

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

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但她毕竟个青春少女

4. 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5.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便认为“奸淫狗盗”,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

C.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6.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哪些方面的原因使人们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

二.(共1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甲】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乙】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来尽者,予以数言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7.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8. 文中“予以数言之”中的“了”,与下列成语中的“了”,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了如指掌B. 了无惧色C. 没完没了D. 一目了然

9. 根据文意,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取表达效果最好的两个虚词,分别填入【甲】和【乙】处。

【甲】其临敌制胜也【乙】一题到手

A. 也B. 然C. 故D. 则

10.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更数十百言/至丹荆卿为计B. 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幅穷墨止/奔车朽索,可忽乎

C. 如是又何虑文不理明辞达/杳不知其所D. 此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某以谓受命于人主

11. 文段中作者以兵家术语_____(填写四字词语)来阐述为文之道,又在后文中阐述了有关写作的______两个方面。

12. 请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13. 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明理由。

三.(共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这是杜甫晚年北归无望,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江汉,指长江、汉水之间。永夜:长夜。老马:取“老马识途”典故之意,这里是诗人自比。

14. 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15. 诗中颔联描写了“片云”、“永夜”、“孤月”等自然景物,把诗人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体。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杜甫《漫成一首》)

B.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C. 春江渺渺抱墙流,烟草茸茸一片愁。(方惟深《谒荆公不遇》)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6.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说明。

四、按原文填空。(共9分)

17.(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______,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___。(《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3)《六国论》文章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4)今逐客以资敌国,_______,_______,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

(5)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

五.按要求写作。(共50分)

18.阅读名著《呐喊》时,小说中的哪个人物最令你难忘,请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楚。字数180字左右。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到父亲节、母亲节这天,微信朋友圈满屏都是各种对父母的祝福,或者是晒自己父母的照片。对此,网友们评价不一:有人为这浓浓的亲情点赞;有人说各种晒只是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多父母并不玩微信;还有人说有发朋友圈的工夫,不如回家为爸爸妈妈捶捶背洗洗脚来得实在……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700字。


2020北京海淀理工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共17分)

【答案】1. D    2. B    

3. ⑤③①④②    4. A    5. B    

6. (1)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2)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3)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音、字的笔顺、词义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

D项,“不矜不伐”中的“矜”是自夸的意思,“矜持”中的“矜”是庄重、严肃、拘谨、拘束的意思。两个词语当中的“矜”的意思并不相同。

故选D。

【2题详解】

A项,“追求集大成”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B项,健康的基础的美符合文意,原文是说“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C项,“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D项,“无意间承传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

联系前文“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第句总领出“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后面的第句“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是对第句的进一步解释。第句语意一转,“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和前面两句构成转折关系,第句“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是第句表达的思想的结果。而第句“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与下文“需要药治”紧密相承,连接符合逻辑。所以这几句话的顺序应该是⑤③①④②

【4题详解】

A项,“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有“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由此可知,这种看法不是胡菊人先生的看法,是其他人的看法。

故选A。

【5题详解】

B项,“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不能证明宝钗不“奸”,原文有“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

二.(共17分)

【答案】7.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8. C    9. BC    10. A    

11.     (1). 避实击虚    (2). 审题立意  写作技巧    

12. 大将军获得此法用来作战,文士获得此法用来作文,纵横天下,有此足够了。    

13. 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文士家作文”是主谓结构;“亦”,副词,也、也是,与“何独不然”构成完整的意思“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所以“亦”之前应断开。“盖”,语气词,表原因,放在句首,所以之前要断开。“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为对偶句式,是并列关系,所以在“则巧”“则奇” “则险”之后应断开。句子的意思是文士作家写作,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文章立意能出人意料则巧妙,写作的笔法风格能一反空淡平实则新奇,文章布局能打破常规则险奇,用词能旁征博引、广泛搜求吸取文辞就会流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虚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再结合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例句“予以数言了之”意思是我只用几个字就写完它。“了”意思是完。

A项,“了如指掌”意思是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了”,了解。

B项,“了无惧色”意思是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了”,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不”。

C项,“没完没了”意思是无穷尽。“了”,完毕。

D项,“一目了然”意思是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了”,明白。

ABD三项中的“了”与例句不同,C相中的“了”与例句相同。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虚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再结合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由上文“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和下文“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可知,上文写“天授”,下文转而写“己为”,是转折关系,所以应填“然”,故甲处选B项。

由上文“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可知,写不出硬写、就事论事、平铺直叙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一个题目拿到手必须要先静心思考题目的主旨理趣所涉及的范围,弄清题意胸有成竹在动手写作才能成功,此处是因果关系,所以应填“故”,故乙处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B项“其”,前一个作代词,它;后一个作副词,怎么。

C项“之”,前一个作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后一个作动词,到。

D项“则”,前一个作语气副词,加强语气,就是;后一个作连词,表转折,却。

A项两个“以”都用作介词,用。意义用法相同。

故选A。

参考译文

古代大将的指挥才能,大抵由天所授予。然而他们面对强敌却能取胜的原因,都是先了解敌兵部署的虚实,以避开实力攻击虚弱部位作为百战百胜的法宝。文士作家写作,难道不是这样吗?文章立意能出人意料则巧妙,写作的笔法风格能一反空淡平实则新奇,文章布局能打破常规则险奇,用词能旁征博引、广泛搜求吸取文辞就会流畅。虽然古今名作很多,也绝没有写不出硬写、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而能写出好文章的。所以一个题目拿到手,必须静心思考题目的主旨理趣所涉及的范围,从实字推敲探索到虚字,再由有字句处,探到无字句处。已经这样做了,再周密地探到(文题的)四面八方,( 这样就可以)使题目主旨内涵开掘得清清楚楚。等到弄清题意成竹在胸而动手写作时,一定要做,别人用数十百字还未能表达完的,我只用几个字就写完它,等到篇幅完了,停笔不写,反而觉得有数十百字在自己的笔下(言虽尽而意无穷)。对于别人几个字可写完的,我则写上数十百字,铺陈起伏,摇曳多姿,等到写完搁笔,反觉得纸上一字不多(语言虽多而不觉费墨)。像这样又何必担心文章未达到说理清楚、语言畅通、神采完备、文气充沛的地步呢!这就是所说的避实击虚之法。大将军获得此法用来作战,文士获得此法用来作文。纵横天下,有此足够了。

三.(共7分)

【答案】14. 律诗    

15. D 并没有景物描写,所以没有运用交融这一手法。

16. (一)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1)颔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2)颔联中“落日”比喻“暮年”,“秋风”是写实,年老的诗人漂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快要好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无疑。(3)尾联诗人以“老马”自比,写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

(二)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1)首联表现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表达了作者的辛酸。颔联写到远在天边的云、孤月,也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他乡的孤独之情。(2)尾联以“老马”自比,表达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四、按原文填空。(共9分)

17.【答案】    (1).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3). 管弦呕哑    (4). 多于市人之言语    (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 是又在六国下矣    (7). 损民以益仇    (8).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9). 但寒烟、芳草凝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